教師姓名

課程名稱

中文概述  

連慧珠

2.台灣歷史與文化

本課程以時間為主軸,分成環境與文化、原住民文化、博物館與文化保存、海權時代的福爾摩沙、清治台灣之政策與社會、漢人聚落之形成與發展、南瑶宮之歷史空間與文化、口述歷史工作、婦女史、日治台灣之體制與社會變遷、知識分子文本閱讀、台灣文化協會、歷史的傷痕(二二八事件)與人權社會之建立等單元處理,一方面建構台灣歷史文化發展歷程,一方面對於這塊土地的多樣性進行文化論述,以理解人的追求生活目標之過程與創造性價值,同時以動態(實地參訪、討論)與靜態(演講)課程內容相得益彰,達到人文教養的學習成效。

連慧珠

2.台灣原住民社會與文化

本課程將以時間為主軸,從浩瀚的海洋與分布於世界最廣的島嶼民族南島語族談起,始自人與人見面寒暄的用慣用語「請問貴姓?」帶來的文化差異與困窘檢視人與人族群與族群的互動關係,透過紀錄片與相關影像資料交錯討論,進入原住民多采多姿的的異文化世界,近而進行對「人觀」之思索,不同的族群與與傳統學而優則仕的讀書人價值觀對比,重新反省自身歷史文化的侷限與賦予對這塊土地的深刻關懷,從而達到21世紀強調公民文化權的基本人文素養,一方面突顯民主社會「尊重少數」的台灣歷史,一方面對於這塊土地的多樣性進行文化論述,以理解人的追求生活目標之過程與創造性價值。

許炎初

2.歷史經典與現代應用

本課程希望能從涵泳於經典的世界中,特別是從孔子與《論語》經典中試圖給予其現代的詮釋與可能的應用。

許炎初

2.歷史與影像

歷史泛指並承載著人類的各種演進。歷史學則是一門研究承載人類各種演進內容的學問。但就紀錄歷史的素養而言,目前已有文字書寫與影像表達兩種方式。就數量而言,後者甚至已經超越前者。於今各種表達理論的誕生讓傳統史學的定義已經被改寫,可以說對歷史學的既有研究內容已經降低與放寬,並已經其他的學科表達進行充分的交流。故本課程的成立是希望能對史學的特質在人類的表達世界能有一更清楚的認識與定位,並且對目前對史學表達的這兩種方式其屬性有更清楚的辨明,以期培養學生一種更周延的歷史觀。

 

羅卓文

2.古史英雄傳

本課程著重於帶領學生閱讀、欣賞史書中英雄人物的傳記,藉由他們的成長過程,分析他們異於常人的人格特質,探討他們隱藏在背後不為人知的辛酸事件,以及他們如何去化解這些辛酸事件,其結果又是如何,以培養學生寬闊的胸襟氣度、豐博的膽量見識、穩健的行事風格與客觀的判斷能力。

涂茂齡

2.時代劇場:敘事詩與時代的故事

以時代為經,以作品為緯,以詩中所呈現的故事來反映整個大時代

的政治、經濟、民生、社會背景。透過作品,了解當代各個不同角

度的樣貌,使當時情況,更具體呈現。

費臻懿

2.民間信仰與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的累積是有其普遍性、傳承性、差異性以及自發性,因此除了表現出該族群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還呈現出他們共有的價值觀。但由於民俗文化,不管是在縱度或寬度上,範圍都相當的廣泛,所以我將範圍鎖定在「民間信仰」部分,原因是「宗教是一種終極關懷」,在人生悲歡離合,起落不定的生命中,每個人都需要在精神上有所依歸,宗教提供了這個避風港,也形成穩定民間社會秩序、價值觀的無形但卻是最重要力量。不同的族群在民間信仰方面呈現出各自不同的風貌,身為漢民族的我們,有必要在進廟求神、拿香拜拜之餘,知道自己所拜為何?知道宗教儀式的背後隱藏的社會文化意義?否則宗教很容易會成為馬克思所說的是「人民的鴉片」,淪為迷信,不僅起不了勸人行善積德的目的,還會流於功利無知。

課程內容-民間信仰中的「神鬼崇拜」

    由於民間信仰的範疇以及流變都相當廣泛複雜。所以本課程以「神鬼崇拜」為主要探討對象,除了「神鬼崇拜」是所有信仰的源頭之外,也鑒於人們喜愛談神論鬼,從大家比較感興趣的課題切入,較能帶動同學學習的慾望,進而達到帶領同學一窺信仰背後真實意涵的目的。本課程共分五大單元,其課程概要如下:

 

    第一單元「民間信仰概說」:簡要說明「民間信仰」與「制度化宗教」不同之處,並敘述其內涵與特質。

     第二單元「混沌初開-鬼神觀念的起源」:將鬼神觀念的來龍去脈以及演變,作一完整詳細的介紹。

     第三單元「天界、人間與地獄-鬼神世界的創造」:從道教、佛教以及民間信仰看其鬼神圖譜,並針對天堂、地獄之說的來源、演變、融合,作一說明。

    第四單元「人與鬼神的互動-祭典儀式的形成、演變」:介紹鬼神崇拜中所產生的祭典儀式,並針對其演變、融合,作一說明。

    第五單元「台灣民間信仰特色介紹」:同為立足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族群,不管是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或是隨國民政府渡海來台的外省人,大家在相當時日歲月之中共同融合出了新的文化體系與價值,民間信仰更是其中的一大特色。本單元即針對台灣民間信仰的歷史來源、演變、特質以及廟宇景觀藝術,作一詳細介紹。

唐志宏

2.傳播的發展歷程-現代化歷程

本課程大致分別就幾個要項來討論:1.人際傳播到媒介傳播;2.平面媒體的認識:從書的變遷到報紙的出現;3.電子媒體的傳播:電影與電視;4.新媒體:網際網路與APP時代的來臨;5.通俗文化;6.廣告:巿場裡媒體的運用。

唐志宏

2.新聞事業的發展與變遷

本課程授課內容依兩大軸線進行:(一)從新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擬訂內容主題,以新聞議題做為核心,打破傳統新聞史以時間序列,做為討論的方式;(二)借重歷史新聞材料的觀察和批判,進而思考對當代新聞發展的反省以及和社會變遷之關係。

    課程依時間的進行區分為兩個階段:(一)期中考前由授課老師帶領學生閱讀和討論依「新聞產業」為軸線所劃分之授課內容;(二)期中考後依老師所設定之議題請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報告。

    本課程的設計內容,預期學生能獲致如下的學習成效:(一)對近、現代新聞事業的發展和社會變遷之關係能有一初步的認識;(二)構成新聞事業各項要素及其相互交織的歷史發展;(三)透過分組報告接觸新聞史料進行「歷史」和「當代」新聞媒體呈現樣態的對話和反思。

沈昱廷

2.島嶼海洋-全球視野下的台灣

本課程旨在希望透過對大航海時代下東西方商貿、旅行與探險之敘述,讓學生瞭解臺灣如何進入十七世紀以降之全球化的脈動中。再者,於此地居住生活的臺灣人、原住民,抑或西方人,又是如何在數次的外力交匯之下,找到與原始生活相融之生存方式。本課程每單元以解說方式進行,並佐以部分實物與圖片,以期讓學生對於討論之課題能廣泛學習,並有助於其思考及瞭解

課程內容:航海史、貿易史、擴張史、軍事戰爭史、族群融合。

簡慧珍

2.地方意識流變與創生

地球面臨溫室氣體效應的危機,各地出現極端氣候,造成難以估計的生命財產損失,作為地球公民的一份子,有責任和義務瞭解地方意識興起的歷史以及現況,展開積極行動參與保護地球生態體系。本課程將從輿論的視角引導學生觀察有文字和影像記錄以來,國內地方保育和環境保護的發展歷程與重大事件,對照本身居住的環境、省思身為地球公民應有的生活態度。

簡慧珍

2.大眾傳播的演進與識讀

大眾傳播概念於西元十九世紀成形,二十世紀初期建構相關理論,其中最受重視的實務運用首推報導公共議題,對社會與國家產生了影響力。因科技進步使得傳播媒介不斷地翻新,不僅為大眾傳播理論和實務注入活力,也讓資訊取得、公共事務採寫、傳輸方式等傳播實務趨向多元發展。台灣的大眾傳播產業發達,公共事務傳播內容快速更新,民眾獲取大量資訊卻往往陷入困惑的狀態,真理未能愈辨愈明。本課程除了說明公共傳播理論的演進,還將引用傳播史上實際案例,以古鑒今,協助學子思考和正確解讀生活中的各種外來訊息,進而培養整合性思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