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 與作家有約 陳柔安的旅行、繪畫與書寫演講

陳柔安藝術家二十二歲大學畢業那年,為了尋找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帶著水彩和畫筆出國旅行,靠著在路邊畫肖像賺旅費,窮遊了四年,去了歐亞非三大洲,共二十四個國家,回台灣後出版了《我沒錢 所以邊畫畫邊旅行》一書。

她的FBIG取名叫邊畫畫邊旅居的 Malaika。據考察,Malaika 是一首斯瓦希里語歌曲,由坦桑尼亞音樂家 Adam Salim 1945 年創作。這首歌可能是坦桑尼亞、肯尼亞和整個東非最著名的斯瓦希里情歌,也是最廣為人知的斯瓦希里歌曲之一。在世界上。 Malaika 在斯瓦希里語中的意思是天使,這個詞一直被斯瓦希里語使用者用來指代美麗的女孩。 這首歌的歌詞在不同版本之間略有不同。標題本身有多種變體,包括“Ewe Malaika”(哦,天使)和我的天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1UID0vEeqI

旅行畫家陳柔安,走吧,玩遍世界不是夢

原來我覺得旅行可以COSPLAY別人的人生。

緣起,陳柔安去年十月應黃思嘉小姐之邀曾到建國通識中心演講。上個月通識有四位老師去澎湖旅遊,就再次邀請目前在澎湖旅居的她再次來建國與同學分享。

以下是本次的記錄要點:

讀中原大學商設系,畢業後,聽到遵照內心的呼喚(她說打破「好像我的人生已經被預見」),首次去柬浦寨當海外志工。之後最終只用九千元一個月旅遊越南、柬埔寨、泰國,並想出用畫畫與聽故事,甚至去酒店前擺地攤,吸引顧客,籌資旅費、最終回台時身上還有四千元。尤其分享關於如何在海外食、住、行(安全)三項的寶貴心得,甚至可以靠洗()走遍天下。

如希瑪拉亞山脈搭便車、環遊新疆兩萬公里無須車資、去保加利亞、北韓、蒙古、尤其非洲、肯亞、坦桑尼亞,如與馬賽人一起生活,見識盤唇族之另類美學、去印度,因不熟悉文化,而花半小時才買到車票的那種莫名悲哀,但也讓她知道那是她仍未融入當地(她說「原來害怕是源自不了解」),又如去坦桑尼亞,更是看到奇風異俗的巨大文化衝擊,如當地部落女子喜歡讓男人鞭打自己的身體,留下足以自傲的生命榮耀記錄,並體認與他們一起過一樣的生活,融入其間的重要。

總之這其實已經預告了一種文化人類學的學習歷程,並讓我突然想到杜甫晚年的酬答詩作特多,或許正如陳柔安是以詩作做為事謀生工具,是幫這些貴族,或有名望,或要出仕之官宦人家作詩,並收取一定的酬勞。故杜甫這位「詩史」詩人也是在進行文化人類學的學習歷程。

故陳柔安認為人生留下故事,遠比日復一日重要。也體認到膽識、勇敢、信心(她說「不是無所畏懼,而是保持信心走下去」),去面對生活的各種可能性、在各種程度不一的文明與原始兩端之間,即多元文化之間,領受各種文化的衝擊,並在逆境中靈性昇揚,正所謂理一分殊,去學習何謂相互理解,才是世界和平之道。

最後,楊斐芬老師則總結這次活動的真諦,在於讓科大的同學學習到短暫的失敗又如何、那畢竟是屬於年輕的權利。還有交易與交流的層次差別、以及最困難的往往不是旅行那件事本身,而是決定要出發的哪一刻,你是否能勇敢踏出去。

最後在與全體同學合影中完成今天的演講。

在回到通識中心時,陳柔安也提到這兩年遠居澎湖,少了長期國外之旅,也就是2021年到池東國小擔任美術老師後,並於2022年在大池村成立「卵生居」藝術共創基地。「卵生居」是一個期待以藝術創作與交流打開偏鄉孩子視野的地方,並邀請國內外藝術家與西嶼鄉孩子彼此互動,以藝術和音樂作為媒介,打開孩童無窮無盡的想像力。